科技助力解難題 稻浪翻涌迎豐收
——農技“特種兵”羅源田埂顯身手
7月初的羅源起步鎮桂林村的稻田里,稻浪初泛金黃。連日來,由福建農林大學共建的羅源“特種稻科技小院”專家團隊,在首席專家林文雄教授、責任專家林文芳副教授及王文斐教授帶領下,聯合羅源縣農業技術骨干深入起步鎮與松山鎮的再生稻基地,為豐收注入科技力量。
林文雄教授(右1)給農戶和學生現場授課。(受訪方供圖)
7日上午,林文雄半蹲在齊腰深的稻叢中,小心撥開濃密的劍葉。“看這里!”他沙啞的聲音穿透蟬鳴,指尖輕點處,一粒飽滿青綠的腋芽在稻節處蓄勢待發。
“現在正是灌漿的關鍵階段。”林教授捏起一株灌漿期的稻穗說。他手里的稻粒已壓彎了穗頸,“田里得時刻保持水層,這是給腋芽續命的‘甘露’。”他直起身,指著田埂邊一條剛開出的排水溝說:“看見沒?在頭季稻成熟前7到10天,這整片田都得這樣烤干曬硬,機器下田才不傷芽、少碾稻!”熱風卷過,稻浪起伏,他穿梭在田塊間,揪起一片貪青的劍葉:“肥給晚了,葉子光長個,會晚熟,還會有病蟲害!”
稻田深處,植保站站長林忠旺扒開稻叢的窸窣聲格外清晰。“這兒!”他捏起一片葉尖焦枯的葉子,湊到陽光下看了看,“二化螟鉆心蟲,量不大但得盯緊!”身旁的研究生立刻打開采樣袋,記錄下病葉位置。一套早防早治的“藥方”就在稻花香中迅速敲定。
當日,團隊成員穿梭在起步鎮桂林村和起步村沃田農場的不同區域進行抽樣。尺子丈量,計數器輕響。“有效穗普遍15穗以上!”“這株穗粒數超260了!”數據從田壟間迅速匯總。林文雄接過記錄本,掃了一眼,臉上露出篤定的笑容。他轉向一直緊跟著的沃田農場負責人黃培亮說:“老黃,頭年試種,干谷畝產沖600公斤,穩了!”黃培亮聞言,黝黑的臉上瞬間綻開笑容。他蹲下身,粗糙的手掌愛惜地撫過一株株結實飽滿的稻穗,像是掂量著沉甸甸的希望:“有專家這話,心里這塊石頭總算落地了!這科技,真管用!”
隨后,團隊到達松山鎮再生稻基地,咸澀的海風撲面而來。松山鎮基地面臨淡咸水交匯引發的土壤鹽堿化趨勢。林文雄在此著重強調良種的基石作用:“插秧時間與基礎苗情決定后期產量,必須篩選耐鹽良種,配以良法,方能在挑戰之地穩產增效。”
協議落地田頭,科技扎下深根。活動現場,責任專家林文芳代表福建農林大學農業生態研究所,與沃田農場鄭重簽署《機收再生稻低碳高效栽培技術支撐合作協議》,標志著“科技小院”的前沿研究將在這片土地上加速轉化為生產力。
在北山灣合作社,林文雄抹去臉上的汗水,目光掃過眼前年輕的學生們:“論文要寫在大地上,解題于實踐中,在服務產業中錘煉協作與科研真本領。”合作社負責人于國胤當場承諾將全力支持科研攻關,共破生產難題。“專家師生只要有需要,我們這塊田就隨時敞開門!”
今年是羅源規模化種植再生稻的第二年,在“科技小院”的全程護航下,從品種篩選、育秧插秧到分蘗調控,沃田農場等基地積極投入。當前頭季稻豐收在望,師生們以科技力量為羅源再生稻產業注入強勁動力,穩步推進鄉村振興。(記者 任思言 通訊員 李艷芳)
責任編輯:趙睿
- 羅源公路黨員聞“汛”而動2025-07-10
- 羅源:8頭牛山中走失 無人機助力找回2025-07-10
- 羅源:家門口的“解憂超市”2025-06-30
- 羅源縣:優質資源“沉下去” 優質服務“身邊來”2025-06-23
- 羅源聚焦基層治理難點 用“警色”守護“平安底色”2025-06-20
- 羅源推出“鮑魚寶?倉單質押貸” 助力鮑魚錯峰銷售2025-06-16
- 非遺潤童心,美育向未來——羅源二實幼省級課題成果精彩亮相省級美育展2025-06-13
- 羅源落地首單“鮑魚寶”:凍鮑變活錢 養殖有底氣2025-06-13
- 羅源北山村活化利用紅軍醫院舊址,探索融合發展2025-06-10
- 黨建引領激活“空心村”——羅源書寫鄉村振興暖心答卷2025-06-0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臺風“丹娜絲”逼近 福州嚴陣以待2025-07-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