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寧德市古田縣鶴塘鎮的田野躍動著豐收的脈搏。清晨六點,天光微亮,村民們已跨著竹簍穿梭在菌壟間,指尖輕捻,一朵朵潔白的竹蓀被收入簍中。在2024年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牽頭的“菌糧輪作”試種成功后,鶴塘鎮今年大力推廣這“一地雙收”的種植模式,讓有限的土地釋放出更大的綜合效益。
在鎮區東北角,東際村的種植基地已率先迎來竹蓀采摘季。采摘工作預計持續至10月初,每日清晨六點至十點半是竹蓀品質最佳的采摘時段。據了解,在采摘旺季,基地每天需要六七十名工人,時薪12元,熟練工一個早上可以采摘約3斤干竹蓀。“今年竹蓀干品畝產量有望突破150斤,每斤收益約70-120元。”該村黨員陳坡對豐收前景充滿信心。
距離東際村9公里的南陽村種植基地,同樣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該村黨支部副書記彭冬眉介紹,今年竹蓀種植面積為25畝,預計畝產干竹蓀約120斤。“我們今年還安裝了水帶進行灌溉,節約了不少人力成本。”彭冬眉補充道。目前,干竹蓀市場價為每斤90元左右,經濟效益可觀。談及后續輪作計劃,她表示:“等竹蓀采收結束后,這塊地我們可能接著種油菜或者玉米,具體種什么更合適,還要聽聽專家的建議再定。”
因地制宜,科技賦能。在種植地相對干旱的上井邊村,“菌糧輪作”模式更是融入了科技元素。基地采用了自動噴淋技術,精準保障竹蓀生長所需水分,有效應對了當地土壤環境的挑戰。
據了解,得益于去年試種的成功經驗,鶴塘鎮今年竹蓀總種植面積激增至150畝,是去年的5倍。種植版圖也從最初的南陽、東際2個試點村,迅速擴展至上井邊、靈龜、雙洋等8個村,吸引了更多農戶參與其中。這串躍升的數字,是土地潛能被科學激發的有力證明。
模式走向成熟,振興步履堅實。“菌糧輪作”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一季收獲的高價值竹蓀,為農民開辟了增收新路;下一季無縫銜接的糧食作物種植,穩穩端牢了“中國飯碗”。科技的加持,更讓這套模式在鶴塘鎮多樣的土地上扎下深根,為鄉村振興注入愈發強勁的動能。(余燦榕 鄭虹彤)
責任編輯:易初
- “晨巡晚議”微故事|古田鶴塘鎮后彰村:一“晨”一“晚”叩開民心門2025-06-27
- 古風今韻 多彩鶴塘|古田縣有一處寶藏攤位 速來打卡2025-05-21
- “森”呼吸!一起打卡翠屏湖森林步道2025-04-26
- 古田縣:到一線試崗 在一線成長2022-07-12
- 文化賦能古村興 古田縣杉洋鎮珠洋村擦亮人文之美2022-05-18
- 寧德古田縣對菇棚進行“光伏+”創造性改造2022-03-11
- 閩江沿線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協作峰會舉行2022-02-23
- 翠屏湖旅游開發路在何方?2021-12-20
- “圓鄉村兒童鋼琴夢”項目在寧德古田縣啟動2021-09-10
- 古田縣開展“翠屏黨旗紅”十佳主題黨日評選活動2020-01-10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寧德:畬鄉同慶“三月三”2025-07-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