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AⅤ无码AV高潮AV喷吹,最新高清无码专区,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南平新聞
分享

近日,南平市延平區舉辦返鄉大學生創業沙龍活動,邀請多位農業領域創業達人分享創業經驗,幫助返鄉大學生了解農村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激發青年返鄉創業熱情,為農業產業發展注入青春動力。

為解決鄉村產業鏈條短、融合層次低和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近年來,延平區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為依托,以延長產業鏈和提高商品率為突破口,著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多環節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高質量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科技升級生態園

“這是我們牧場新改建的飼料倉庫,更新了各類奶牛養殖設施設備與生鮮乳冷藏設施,提高了奶牛規模化養殖的自動化、智能化、現代化水平。”福建長富牛奶第十四牧場場長朱光輝介紹說。

坐落在延平區南山鎮村尾村的十四牧場已“服役”了20多年,因設備老化等原因,于去年下半年開始改建。“除了對各類設備與基礎設施進行改建外,還新建了200畝蘭尾草外包種植地,每年為牧場提供3000多噸的補充飼料,同時裝載國科飼喂監控系統,以精準科學的投喂方式實現降本增效。”朱光輝說。

放眼延平區南山生態園,牧場內2000立方米陽光棚用于收納瀝干牛糞,通過配備先進固液分離設備的標準化沼氣池,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的新型有機肥,可供給第三方合作公司用于果蔬種植,實現環保與發展雙贏。

南山鎮是南平農業重鎮,擁有水稻、蔬菜、水果等傳統優勢產業。相關鎮領導告訴記者,包括十四牧場在內的南山生態園建設工程是去年“延平區南山鎮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的重要一環,項目建設期2年,將重點扶持奶牛生態養殖循環發展、畜禽糞污集中式有機肥廠建設、倉儲保鮮冷鏈3個項目,助力南山鎮農業產業補短板、提水平,推進全產業鏈發展。

流通鋪就新富路

勻速運轉的輸送帶上,一顆顆色澤金黃的新鮮橘柚被集中處理裝箱,在空曠通風的區域分揀倉中,齊整疊滿了已被打包裝好的精選果品。

“這些經過統一處理的橘柚將被送入隔壁冷庫待銷,僅需2個多小時就可運至福州市場。”延平區塔前鎮鎮長陳家官說。

這個于去年新投入使用的塔前鎮赤坑村分揀服務點,每天可處理新鮮果品5萬公斤。“這些年鎮上修建了10條‘三產路’,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我們乘勢而上,依托優勢產業新建了赤坑村與虎山村2處農產品分揀服務點,并以此為中心規劃橘柚與花卉兩處生產基地,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陳家官說。

虎山村分揀服務點主要服務于已投產的90余畝虎山花卉基地,該基地年銷售額可達2000萬元,帶動70余人就業,每年為村集體增收7萬多元。

目前,塔前鎮正在謀劃農產品分揀服務點進一步延伸拓展,增設蔬菜、竹筍等當地特色農產品分揀包裝線,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產地的貯藏保鮮和初加工能力。

高山村變成旅游區

近日,位于延平區赤門鄉苦竹洋村的福建赤成實業農林旅生態園生機盎然,不少前來參觀的游客正在采摘甜瓜等水果。

“以前村民大多從事傳統農業和手工業,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傳統產業亟待轉型升級。”苦竹洋村黨支部書記楊加清告訴記者,該村于2019年9月獲批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區位優勢,積極推進農林旅生態園項目。

“生態園項目計劃總投資3.5億元,規劃建設3800畝苗木基地,同時開發迎賓花海、房車營地、人才實訓、智慧園林、森林康養等內容。”項目負責人張明說,自2019年10月至今,已完成投資4000萬元,開發完成基地土地面積1200多畝,種植各類苗木與果蔬,帶動30余人就業。

“這里工資高、福利好,離家又近,很適合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苦竹洋村村民石真娟和丈夫去年來到生態園從事林木管護工作,如今兩人年收入超過10萬元,這讓年過六旬的兩夫妻欣喜不已。

“村里還新建了總共1000多平方米的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中心與電商直播運營平臺,我們也積極配合項目建設,帶動村民一起探索種養、加工、銷售一體化的三產融合發展之路。”楊加清說。

目前,生態園森林康養項目已在試運營。據了解,待項目全部投產運營后,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以上。

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 通訊員 詹國兵 李韌筠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局地超過39℃!安徽變更高溫橙色預警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