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支小畫筆,繪就一個大產業。莆田與深圳、廈門并稱全國三大油畫產業基地,油畫產業是莆田工藝美術產業重點發展的六大細分門類之一,形成集創作、生產、交易、展覽、配套服務等于一體的完整油畫產業鏈。目前,莆田已建成兩大產業集聚地,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擁有2萬多名畫家、畫師、畫商等從業人員,年產值30多億元,占全國份額的30%左右。
近年來,面對市場競爭加劇、人才隊伍流失、銷售渠道轉變、關稅壁壘升級等多重挑戰,莆田油畫產業不斷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并通過打造原創IP、開發衍生品、推動跨界融合等,進一步推動油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文化產業新高地。
啟航 產業遷徙 迎來機遇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仙游縣城師范路附近的時敢油畫工作室,中國美協會員、油畫家王永聲正在專注地創作一幅新作。年近八旬的他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十分健談。
提起莆田的油畫產業,王永聲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他是土生土長的仙游人,插過隊,學過畫,還做過木工。1979年,33歲的王永聲前往香港謀生。朋友知道他有繪畫功底,便介紹他手繪電影海報。后來他又接觸油畫行畫,開始以畫謀生。1983年,賺到第一桶金的王永聲返鄉創業,創辦了仙游首家油畫制作公司——西園畫社,招收學員手工繪制油畫行畫。
仙游國際油畫城內,一位畫商在直播帶貨。(受訪者供圖)
油畫起源于西方,歐美國家有將油畫用于居家裝飾的習慣,一些畫師便開始臨摹復制名畫出售,這類油畫也被稱作行畫或商品畫。而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臨摹復制油畫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漸漸地,歐美地區的油畫行畫產業轉移至亞洲當時較早發展的韓國及中國香港、臺灣等地,之后又逐步轉移到中國內地來。
10多年間,西園畫社培養了上千名油畫學員,不少學員從學徒變成了師傅,自己創辦畫室、招收學員。如此周而復始,當地油畫行畫行業涌入大量人員。“那些年,公司有幾百名畫工、畫師為出口訂單繪制油畫。”王永聲回憶道,彼時他從香港的貿易公司接訂單、取樣板,再拿到仙游給畫工、畫師們繪制,因為商品畫剛開始在內地興起,競爭少、訂單多,基本不愁銷路。
20世紀80年代初,畫師劉國泰在莆田創辦了集友公司,以油畫出口為主要業務。王永聲、劉國泰成為莆田油畫產業的開拓者,拉開了莆田油畫產業興起的序幕。
為了能在更短時間內畫出更多的畫作,莆田的畫工、畫師們總結、摸索出一套區別于學院派的繪畫經驗、技巧,他們常以作坊式的“流水線作業”模式作畫:有的專門畫人物,有的專門畫風景,有的專門畫房子;每名畫工專門負責油畫的某一部分,畫完后就傳給下一個畫工,分工協作,提升效率。
“主要是臨摹名家作品、田園風景、人物肖像等,量大價低,當時海外市場需要這樣的畫。”16歲時,魏金椿走進王永聲開辦的畫室學畫,從此,油畫改變了他的命運。多年后,他成為福建省油畫行業協會會長、仙游國際油畫城創始人。在他的記憶里,當時,畫工、畫師們的收入可達幾千甚至上萬元,臨摹畫作是一門非常吃香的手藝活。
莆田油畫產業從無到有、異軍突起,一時間,各類畫室、畫廊如雨后春筍遍布全市各地,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特色產業。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約有6萬莆田籍從業人員,成就了油畫年銷售20億元的輕工業奇跡。“油畫產業在我國的興起,實際上是歐美地區油畫產業遷徙帶來的,莆田人抓住了這一機遇。”魏金椿說。
琳瑯滿目的微型油畫工藝品擺件 陳盛鐘 攝
奮進 搭建平臺 抱團發展
莆田國際油畫城位于城廂區霞林街道肖厝社區,這里畫室、商鋪鱗次櫛比,一幅幅色彩絢麗的畫作漸次陳列,藝術、商業、生活在這里交融出獨特的城市氣質……
然而,莆田油畫產業的崛起并非一帆風順。進入21世紀,油畫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彼時,莆田油畫產業仍以小作坊、小散戶居多,沒有形成產業集聚,也無展銷平臺,油畫銷售渠道大多依賴外地畫商轉手,發展面臨掣肘。不少從業者轉入其他行業,還有很多人離開莆田,輾轉深圳、廈門、義烏等地發展。
在“中國油畫第一村”深圳大芬村,便聚集了大批操著“莆田腔”的油畫從業人員。省工藝美術大師陳國華早年曾在那里打拼多年,在他看來,大芬村的成功不僅在于“市場之手”的推動,更得益于政府的引導和扶持:當地在大芬村打造深圳文博會分會場,20多年間從未中斷;投資上億元修建大芬美術館,作為油畫展示、展覽場所;成立拍賣公司,幫助畫家們擴大知名度……
省工藝美術大師陳國華與妻子林海英在創作油畫。(受訪者供圖)
其時,大芬油畫產業的盛名,也讓莆田的決策者受到震動。很快,當地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在人才、創作、生產和銷售等多個環節予以支持,因地制宜打造油畫產業鏈。舉辦國際油畫訂貨會,吸引國內外眾多采購商會聚莆田選購油畫;組織畫商、畫家參加各類展會,擴大莆田油畫產業知名度。
靠單打獨斗的創業艱辛,莆田油畫業界深有體會,“抱團建群”的呼聲由來已久。2007年,莆田市油畫藝術產業協會成立,莆田油畫人有了自己的“娘家”,也形成了攥指成拳的力量。
2012年,在城廂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由莆田市油畫藝術產業協會牽頭,成片租賃并改造位于廣化寺旁的新南小區內的200多坎店面,建設莆田國際油畫城。同時,設立莆田國際油畫城管委會專門機構,服務油畫產業具體事務,并對入駐商鋪制定了油畫產業扶持政策。
2017年底,由于廣化寺片區實施改造,莆田國際油畫城整體搬遷至肖厝安置區。新址分為藝術A區、藝術B區和中國(國際)油畫交易中心3個區域,總面積約3.1萬平方米,目前集聚了130多家油畫商戶及10多家產業鏈相關企業,形成集油畫創作、展示、銷售、藝術交流、旅游休閑等于一體的油畫產業集散地。
主營油畫配套供應鏈生意的夏前兵,在莆田國際油畫城及周邊區域開設了油畫制作工廠及多間畫室、畫材商鋪。“我們跟60多家畫室建立了合作關系,復制畫交給噴繪機器生產,手工繪制訂單則分給同行一起畫。”夏前兵表示,從早期的海外行畫到現在的以供應鏈為核心的產業模式,抱團發展可以降成本、增效益,釋放出“乘法效應”。
在仙游縣,2009年,由仙游縣油畫行業協會牽頭、政府扶持,在老城區田埁底設置油畫臨時一條街,打造油畫產業聚集地。此后,協會又發起設立鯉南油畫城。2019年,位于仙游工藝產業園的仙游國際油畫城建成投用。如今,這個總建筑面積約9.1萬平方米的大型油畫創作基地和專業市場,已吸引超過600家畫室、直播、電商商戶等入駐。
位于仙游工藝產業園的仙游國際油畫城 陳盛鐘 攝
轉型 原創引領 多元融合
《海神媽祖》《踏傘行》《大且喜》……在陳國華的德寶閣工作室中,莆田本土文化元素的油畫比比皆是,傳統文化與西方油畫技法完美融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16年前,陳國華從深圳大芬村回到家鄉莆田,開始了從臨摹畫師到原創畫師的轉型歷程。這些年來,他與妻子林海英全身心投入媽祖信俗和莆仙戲系列油畫創作中,創作出近百幅既有厚重文化底蘊又具鮮明時代特征的原創油畫作品,獲得國家級金獎20多項。這些作品有的在美術館等機構展示,還有的被人高價購買收藏。
窮則變,變則通。陳國華的轉型之路,是莆田油畫產業新變局的一個縮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油畫出口訂單量大幅下跌,讓“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油畫出口行業遭受重創,一個個畫室、畫鋪相繼關門。不過,仍在堅守的畫家、畫商們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為應對挑戰,莆田油畫業界將目光轉移至國內市場,由出口轉向內銷,同時嘗試向原創繪畫轉型,原創作品開始增長。
“走商品畫定制和原創并舉、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并重的道路。”莆田市油畫藝術產業協會會長朱金柏說,近年來,國內油畫消費市場蓬勃發展,尤其是家居裝飾畫市場規模逐漸擴大,與出口形成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在高端藝術市場,原創油畫作品也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和收藏家。如今,在莆田追求原創已成為一種趨勢,藝術創作氛圍日漸濃厚。
除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內銷油畫的單價基本都高于出口油畫,這也成為業界開發國內市場的一大動力。“內銷的原創油畫價格一般都在幾千元,是出口油畫的數倍。”中國美協會員、藝路同行畫室主理人陳國英的一幅原創畫曾賣出近20萬元的高價,他認為,國人已逐漸了解和接受油畫藝術,對油畫的檔次要求不斷提高。
衍生品市場,是當下文化藝術領域的投資熱地。莆田油畫界結合新興市場特點,將油畫與不同元素融合,開發符合消費者實際需求的油畫衍生品。比如,將油畫與工藝品、木雕、鞋業、服裝等領域結合,推動跨界融合、互促共贏,讓油畫作品衍創成文化產品、生活消費品,進入大眾視線和百姓生活。
安放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巨型屏風畫《松青鶴白東方紅》,由仙游國畫大師李耕創作,是央視新聞聯播中出鏡率最高的一幅畫作。福建省油畫行業協會研發組將其制作成縮小版的微型油畫作品,并用紅木外框裝裱,打造成一款精美的工藝品擺件,銷量十分紅火。目前,研發人員已開發出20多款油畫工藝品擺件。
當前,莆田新一代的畫商、畫師們還主動出擊、創新求變,發力鋁版印刷畫、陶瓷印刷畫,發展鄉村彩繪、3D彩繪、肖像畫、家裝等個性化定制業務,并接受大型酒店、文化展覽館等場所訂單,進入“油畫+”發展新階段。“油畫產品創新勢在必行,只有接地氣、定位精準又具有藝術性的作品才能受到市場青睞。”朱金柏表示。
福建省油畫行業協會副會長朱清忠介紹其創作的戲曲人物油畫。陳盛鐘 攝
展望 行而不輟 未來可期
“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小黃車里下單……”子夜時分,璐笛蓉文化藝術公司的直播間依然燈火通明,主播們正聲情并茂地推介各種油畫產品。
璐笛蓉文化藝術公司由福建省油畫行業協會副會長朱清忠創辦,其瞄準“短視頻+直播+3D復刻”新賽道,讓油畫在直播間里實現雅俗共賞。“公司在抖音、視頻號都有賬號,積累了10多萬粉絲。”朱清忠說,自己通過視頻號記錄創作過程,抖音直播間每天直播10多個小時,月銷售額三四十萬元。今年,還在拼多多跨境電商平臺開店,試水海外市場。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直播帶貨的崛起,莆田油畫產業正在產生新的化學反應。
“緊跟風口,引導油畫企業發展直播電商,孵化更多藝術品垂直領域的優質IP。”莆田國際油畫城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劉思捷介紹,油畫城設立了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共享直播間,引進優質直播運營團隊,通過代運營、陪跑、短視頻優化等,助力傳統油畫工作室轉型,打造和孵化油畫家個人IP、油畫電商品牌等,進一步提高油畫藝術工作者知名度和油畫作品藝術附加值。
告別臨摹復制,走向原創道路并非易事,面臨著一道道“門檻”,其中人才資源瓶頸問題備受關注。
作為將油畫產業帶回家鄉的“吃螃蟹者”,王永聲也是最早走上原創之路的油畫家之一。這些年來,他創作了1600多幅原創油畫作品,并開創“浮彩新韻”新畫法。他認為,油畫產業發展的核心在技術人才,要加大油畫產業人才引進、培育工作,引導畫工、畫師走出自身的特色路,搶占價值鏈高端。
在莆田國際油畫城,除了傳統的“師徒制”培訓,油畫城產業發展中心還與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等開展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油畫人才。通過定期舉辦技能競賽、名師講座、采風創作展等活動,推動畫師參加各種展會,提升藝術素養和創作能力。在這里,政府精心打造“一站式”服務中心,提供法律、財務、項目孵化等服務,方便畫家安心作畫、企業安心經營。
版權保護是保障創作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隨著莆田國際油畫城榮膺全國版權示范園區稱號,越來越多的油畫家為自己的原創作品申請版權證書,為作品轉化提供法律保障。中國美協會員、油畫家卓朝暉致力于莆仙鄉土題材創作,其創作的提線木偶、元宵跳火、鄉戲等題材作品多次獲獎。迄今,他的上百幅畫作已申請了版權登記。“通過版權來提高收益,將會是未來趨勢。”卓朝暉說。
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帥志強表示,要主動擁抱市場變化,持續深化“藝術+”產業生態,推動莆田油畫產業在國內國際開辟更大市場。未來,還可通過藝術衍生品研發、人工智能賦能等,不斷創造新增長點,推動莆田從“油畫工廠”向“藝術創新高地”躍遷。
在傳承與創新中,莆田油畫產業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位于荔園路旁的莆田國際油畫城A區 林鵬 攝
(報業集團記者 陳盛鐘 通訊員 鄭志忠 許文泉)
責任編輯:趙睿
- 弘揚建黨精神 砥礪過硬作風?——福小宣“慶七一”專題宣講活動走進閩中革命起源地2025-06-30
- 莆田市全面推行醫保基金即時結算改革——醫保“秒付”加速落地2025-06-26
- 莆田村企聯動激活“城市味蕾”2025-06-26
- 福建莆田:“夜市警務”上線 守護夏夜“煙火氣”2025-06-25
- 安身處,更安心2025-06-18
- 莆田市城廂區:戲臺變身“宣講臺”2025-06-17
- 700余名騎手追風莆田湄洲島 海峽兩岸騎行游活動舉行2025-06-15
- 福建莆田:后海跨海特大橋夏日施工正酣2025-06-13
- 莆田:讓企業不單貸得起,還貸得明白2025-06-11
- 電影《愛的“鞋”奏曲》拍攝取景協調會在莆田召開2025-06-10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莆田羅嶼作業區年度貨物吞吐量突破2000萬噸2025-07-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